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姜宝林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举行

2020-12-04 00:00:00 来源:老姜纪事作者:
A-A+

  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潘天寿纪念馆承办的“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将于2020年12月6日在潘天寿纪念馆一楼大厅开幕。

FpOvCqB4IeiL8XYPyrojD0806Mnm3wHzgewssVQV.png

  「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展师心·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6日--2021年1月8日

  开幕时间:2020年12月6日上午9:30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

  协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支持单位:潘天寿基金会 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

  学术研讨会:

  时间:12月6日13:30--18:00

  研讨会主题:笔墨的现代性

  “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个展,而是通过画家个案思考中国画笔墨的特质及其如何在当代传承创新的系列性展览。

  “先生”指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术学院以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潘韵、顾坤伯、陆俨少、黄羲、陆维钊等为代表的老教师群体,他们坚守笔墨核心,在社会风云变幻的时代坚持文化自信,自主构建了独立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影响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

  系列展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师从这些老先生的学生为观察点,通过这些学生讲述老先生如何教学传授,他们又如何体会传习、探索创新,来梳理当时中国画教学的体系文脉,展现中国画笔墨的精髓,中国画教学和创新的独特性,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深厚的笔墨传承积淀。

  展览所涉及的一些探索性内容,也是试图为中国画笔墨在当下及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展览中展出的老先生的手稿或课徒作品,很多是首次露面,对研究老先生的教学理念,丰富中国画教育史,皆具有积极意义。

  以回忆的方式,记得先生;

  以传承的方式,记得先生;

  以创造的方式,记得先生!

GQI22O0F5JEBIkgRVf1WHWmVRkdYQ5CpgyO7pov3.jpg

潘天寿给国画系花鸟班学生上课

  自说:

  姜宝林/文

  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具民族特色的绘画语言。所谓的“笔”和“墨”,从它的物理意义来看,是民族书画艺术的书写工具。当“笔”与“墨”连在一起--“笔墨”时,意义就完全不同。它成为民族绘画独特的语言,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绘画的代名词,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精神性的艺术载体--中华民族独有的笔墨艺术。笔墨艺术的基本语言是笔墨,这是笔墨艺术的根本标志。更为特殊的是,笔墨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即使离开物象,每一笔,每一点都可以单独拆开拿出来欣赏,这是西方艺术无法比拟的。笔墨作为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元素,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严格的法度和规范,使中国画成为程式的艺术。这是中华民族艺术成熟的象征,像中国的音乐、舞蹈,甚至包括太极拳、中医等,都是一种程式的艺术。中国画的用笔,给人的不仅是视觉形象,还包括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东西,内涵特别丰富,而这种内涵的丰富性,靠的就是中国画的一笔一墨,一根线、一个点的严格规范要求。在读书期间,我的老师们上课,教的就是怎样用笔,示范的也是怎样用笔,以此作为中国画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继承的是中国优秀的笔墨传统。同时,在继承笔墨传统的基础上,还须创造、革新。“师心而不蹈迹”,潘天寿先生入吴最深,出吴最远,我辈要师法老师们的艺术思想,也要跳出他们的艺术风格,这是我们学习他们的正确方式。“既要笔墨,又要现代”是我的艺术主张,这些年来,我一直秉持这一理念进行探索。今天,回到母校,在我心里,这个展览是给老师交的作业。

D1kBp0ZulF0xDqGLJYMh7z8g9hfY9TYXZqU0wYou.jpg

燕山秋行图 69.5cmx34cm  1981年   姜宝林作品

mmnWRTwX1sR37X9OIDXrGZ3JR3gxqAAvwQuBYiZK.jpg

2018o43号- 145cmx367cm-  2018年 姜宝林作品

  此次展览以年近八十的姜宝林先生的中国画笔墨学习和研究的历程为观察点,展示姜宝林先生对潘天寿等老先生笔墨的理解,对他们教学方法的回忆,以及他自己又如何在笔墨传习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

  本次展览分三个展厅渐次展开,分别为:笔墨筑基、转益多师、走进现代。让我们先睹为快!

  第一展厅:笔墨筑基

  姜宝林/文

  少学启蒙我出生于山东蓬莱。在平度一中上初中时,看到学校的美术老师彭建先生画山水画,感到无比新奇,毛笔在宣纸上运化的美给当时的我极大的冲击,从此立志学习中国画。高中开始在青岛工人文化宫跟哥哥姜宝星学习西画:素描、水彩等,并向赫保真、陈寿荣两位老师学习中国画、书法、篆刻,临摹《芥子园》。可以说,高中时期打下的西画和国画基础,对我后来艺术道路的影响非常深远。

0WN1KrUQIBinN6WorrxN0Ifg0uZFR7loqiIg9Sa0.jpg

山水 34cm×56cm  1962年 姜宝林作品

eXHsteDpMEkqGonSaRNEp3bjUV8HKTiLml2T35Tl.jpg

红牡丹 27cm×30cm 1965年 姜宝林作品

  问学浙美

  我于1962年至1967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科学习,1957年中国画系开始分科教学,潘天寿院长倾其全力在国内聘请“画得好、学问好”,能传授中国传统绘画文化的画家来任教,潘先生的教学路线已经行之有效地得以贯彻,因此我入学的时候,接受的就是以笔墨文化为载体的上千年没有断线的文人画传统。那时的国家教育方针是“一专多能”,所以课程学习以山水为主,另外还学人物和花鸟。当时的国画系由顾坤伯、陆俨少先生先后执教山水,陆维钊先生教书法和诗词,孔仲起先生是顾坤伯先生的助教兼我们班班主任,另外还有潘韵、姚耕云、童中焘等先生。当时系里老先生们济济一堂,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和笔墨传统在教学中得以延续。在这里,我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基础,老先生们对学生的爱护和培养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感激。

hX4XiaU1lKay3h3nH8uIF8LjsAy9EIPxaNfdjBql.jpg

1965年浙江美院暑期毕业班师生合影

t9NB1Voxv71IrPSfWQ5emOl7JumvfcueJ8YG9XWL.jpg

潘天寿 罗汉图 148cmx40cm

4HyWi5ZjQ0dTYPbQN5OCWSChO1hOytGoHqRKzwiv.png

顾坤伯 江城如画 1959年

nzMO2y5ILR3Cxs1oCzpXK7TLzecW37lFs53ThNtg.jpg

潘天寿  幽馨  140cmx41cm

FzB494n04kLJKmKxRpepkypI6L0pWifKFkwsJc9u.jpg

吴茀之 紫藤  68cmx45cm

VKyiK1dm6PAsNncjNttqCtTOw90pCW2GOaFK90vp.jpg

陆俨少 山水 68.5cmx33cm 1996年

bQXey11HXuX9qbTL4AJ8AMmAT8OQq4ZZbVbqsgQV.jpg

陆维钊 书法  137cmx54cm 1973年

  央美深造--1978年,陆俨少先生与李可染先生在北京首次见面。李可染先生说:“你的画已经到自由王国了。”陆俨少先生说:“哪里,你的画气派大。”从此,山水画坛便流传着“北李南陆”之称。我在197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的研究生,得到了“南北相济”笔墨的锤炼和思考,大大开拓了眼界和思路。浙美潘天寿的教学路线,简单地讲就是文人画的教学路线;而中央美院李可染的教学路线,简单地讲是中西融合的写实路线。浙美更重视传统笔墨,央美更重视写生自然。在央美当时给我们上课的除了李可染先生之外,还有叶浅予、孙克纲、梁树年等诸先生。老师们给予了我太多太多。他们的教诲就像明灯,指引着后来者。

Y5NfYn7MVvX2QkFtPIrkA0BsH5EaR7d1M7SJKduw.jpg

李可染 题字 68cmx40cm 1987年

B3Eb3gXfFAJFy3FvsWtbRVFEv6FLonavyxuK1ItU.jpg

叶浅予 甘南藏区康巴娃 68cm×45cm 1982年

  第二展厅:转益多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自己的授课老师之外,我也向当时的大家像黄宾虹、齐白石、石鲁、李苦禅、崔子范、张朋、徐生翁等先生学习,还有我也收藏古代大家的作品。收藏不是为了升值,而是研究学习,即使作品只有一个闪光点,也把它吃透消化。这样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吸收多方面的笔墨营养。除了文人画,我还以民间美术为师,以外来现代艺术为师。这些学习不是生搬硬套地表面地“拿来拼凑”,而是以我对生活感受的表达为终极目标,借鉴和转化,最终化为自己的语言。

eOlKgtQ43PFmk0gPD0ZIMxCte1ChdWZTaRkF8xRC.jpg

任薰 花鸟芍药图 66.5cmx31.5cm

  这幅画一是形式感强,左边芍药花后面的石头加的好,衬托出前面;二是线条的穿插构成理得好,很有节奏,乱而有序,画面结构严谨。用笔细而不弱,敷色清雅,没有他常见的习气,甚是佳作。

--姜宝林

sVtdfgoBYfVrfE0QejWyUXB6pInkotEK2jbOujBN.jpg

蒲华 墨梅

  随意而不邋遢,是这幅画最大的特点。题款书法与梅花是一种笔性,随意、松动、温厚,题款位置也很巧妙,与下面梅花形成一个平面,使画面有松有紧。

--姜宝林

RQQdwa8wwunBDv5VCxYPFRWjgU1AasIErlamHnjj.jpg

高凤翰 山水

  这幅画与高凤翰常见的风格不一样,很有平面性,很有节奏韵律,我学习他平面中石头的构成,有形式美感。

--姜宝林

Oey0FxB3EDp2hiTmPhEYRLz0DKQVEXIoEHh8LqLs.png

梅清 仿沈石田溪堂消暑图

  梅清符号意识很强,其树、石、山水都有固定的程式,但是从古人程式和生活中提炼而成,用笔圆厚稳健。

  --姜宝林

  第三展厅:走向现代通过坚实而广博的传统笔墨训练,我掌握了扎实而多样的笔墨技法,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之上坚定地向现代探索和推进。从读研究生开始到今天,虽然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感悟和思考,但对大自然生命的感受都是放在首位的。“现代”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界定,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异的。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即其作品所体现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取向是紧贴那个时代甚至是跨越那个时代的。我们不能重复古人,也不能重复西方现代艺术。我所要探索的是中国的现代,带有中国特点、中国标准的现代。我坚守笔墨书写,同时在形式构成上锐意革新,对笔墨传统极端“保守”,对形式创造极端“狂妄”,让自己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个性。”用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既要笔墨,又要现代”。要笔墨,就是很中国;要现代,就是要很世界。我的现代探索,都是建立在对生活有感而发的基础上,是对生活感受的提炼和升华,不是哗众取宠的为创新而创新。我的现代探索,是从中国传统走出来的,同时是放在世界艺术比较的语境下,而不是在狭隘民族性的小圈子里的孤芳自赏。力图使中国画向现代转轨,让古老的中国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艺术。我的现代探索,没有终点,没有定式,永远在路上。

VTUIWLC7gP3YjGlXw59Eaq7x7Q8G8zOpek4O4uV7.png

贺兰山一截 117cm×64cm 1990 年 姜宝林作品 ( 获“第26届蒙特卡洛现代绘画世界大奖赛”大公政府奖)

  阳光照射下的贺兰山山石,山石纹理结构呈现抽象美,远远看起来都是线的节奏。我以方笔为之,凸显西北山石的苍劲雄姿。

--姜宝林

nkosZVsr7r1fir30AOjpLWcHlVeKta4gjHRHN5Ga.jpg

空山   169cm×96cm 1993年 姜宝林作品

  这幅画我是用宿墨的米点积墨法,但观念、形式和构成是现代的,追求大块对比。

--姜宝林

3q0kgt3Vb65fW3Lk1roo23vy61kkhtjHZy7iSllY.png

金山银山  145cmx367cm  2020年 姜宝林作品

  向先生学什么?

  向先生学习,学什么?第一,学做人。真诚、善良、不逐名利,保持文人的风骨。第二,学治学精神。专注、谦逊、创造,学下苦功夫、下笨功夫,学“关起门来做学问”。第三,学笔墨。学笔墨规律,学笔墨经验,学笔墨功夫,学笔墨精神。永远记得先生,永远感恩先生!

  姜宝林部分展品:

irY1e1LKgmrnnSV1BN1IR4quKQxvzroqBxPOHWdK.jpg

秋声 110cm×68cm 1980年 姜宝林作品

ziyNY3nkdCR6r6i8wEvCLnZSJg7oqNugTNtHp17F.jpg

清江帆影 69cm×66cm 1981年 姜宝林作品

nMiHFtzuWbfOMkV1dxsHiUK7BinI21RKMdC7KHK7.jpg

甦醒 105cm×68cm 1981年 姜宝林作品

Ropk0pnPip3TW2cgcTakmOKxWEhvnhhlJhdOJj6E.jpg

松谷云 137cm×67cm 1985年 姜宝林作品

hDtdp73RJWIXfUqU5iiS0FQ48TLGTE0oDAwfQ8qH.jpg

蕉梅图  136cm×68cm 1986年 姜宝林作品

X3oRmBHSYk93j1nqvRqGqMECJmBcm7eRg2RnEqBx.jpg

秋丝瓜 136cm×68cm 1986年 姜宝林作品

OQUKhq47HH55PjyrEfOYSrVYObteoEVhbIrGPRWj.jpg

幽 112x64.5cm 1994年 姜宝林作品

ZDvC7Lv812ursLiqJZ6gBptNSiESAsbDe8nnuLkS.jpg

丁丑之作 83cm×74cm 1997年 姜宝林作品

EFxeRMtP0G6USNgAla4I9TGcgYMwtGe29cGnjTcx.jpg

旷 77.5cm×69.5cm 1998年 姜宝林作品

XhgWr4nUi9yAWKtFkdbxlIwIuPoJdhEAeGfodEnO.jpg

2020o18号 124x247cm 2020年 姜宝林作品

2LoygGEbz3cdc54PjmzlRZ1C1m7uYMWwdsGd0van.jpg

神木园之二 158x360cm 2012年 姜宝林作品

6xHhv8Gz0kdV6SwoybaONnEsjjVrpDdUuPHEKofh.jpg

​  姜宝林,山东平度人,1942年生。1962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由潘天寿、陆维钊、陆俨少、顾坤伯亲授。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生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李可染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际获奖:曾荣获“1992第26届蒙特卡洛现代绘画世界大奖赛”大奖---大公政府奖;获1999年美国佛尔蒙特国际艺术创作中心富瑞曼国际艺术基金会艺术创作一等奖;2017年瓷板画作品《东方之韵》获英国剑桥大学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大奖-终身成就奖“银柳叶奖”。

  国内获奖及其重要活动: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2016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笔墨语言的现代性进程:从黄宾虹到姜宝林”高层国际专题研讨会暨姜宝林笔墨语言特展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姜宝林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